爱国

AIGUO

为民

WEIMIN

崇德

CHONGDE

尚艺

SHANGYI

原创作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王冬梅:煎饼

王冬梅:煎饼

  • 分类:散文
  • 作者:王冬梅
  • 来源:2022年1月19日《连云港日报》
  • 发布时间:2022-01-21 09:59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王冬梅:煎饼

【概要描述】

  • 分类:散文
  • 作者:王冬梅
  • 来源:2022年1月19日《连云港日报》
  • 发布时间:2022-01-21 09:59
  • 访问量:
详情

       智慧勤劳的人们把麦子变成各式各样的美味食物;为了让食物与时间能够化敌为友,苏北鲁南地区聪明的人们研制出了可以保存一个星期以上的煎饼。煎饼的产生应该与职业无关,与产业无关,与家人的三餐四季息息相关。

       从前,勤俭持家的女人大多都会烙煎饼,好多家庭会有个铁制的大圆鏊子,下面简易地支起几块砖,边烙边往灶底下填草烧。烙煎饼的工具也不尽相同,有扁长弯翘的板,还有半月形的薄板。根据面糊的成分不同,使用不同的工具。靠北的乡人,使用的面粉是带小麦麸皮的全麦粉,或是玉米面粉,或是兑入地瓜干粉,面糊比较干稠,需要用半圆形的板,顺着鏊子圆形往里赶着烙。烙出来的煎饼往往洒上水后折叠得一丝不苟,像古代官员上朝时拿着的那块长方形的笏板。往南一点县城附近的,大多用精白面糊,工具用长形的板,把面糊从鏊子的一边来回赶,直到赶到圆的尽头,最后溢出一个圆圆的薄如蝉翼的煎饼。

       赣榆人的一天是从煎饼开始的。清晨,天色还在睡意朦胧,辛勤早起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为了保证一个上午的学习工作精力充沛,早餐店里,简易的桌凳上,密密围坐着囫囵吞嚼的老老少少。粥类、豆浆、豆腐脑、茶叶蛋、油条、凉粉自然必不可少。可要是缺少了煎饼这个主角,早餐店估计也无法维系人来人往的热闹。要是没有时间坐下来细嚼慢咽,可以直接来个煎饼卷油条、凉粉或是鸡蛋,张圆了嘴巴把煎饼摁进嘴里边走边啃。

       居家准备早餐的人,煎饼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油煎蛋一分钟就搞定,配点小咸菜,裹进煎饼里,油滋滋的香软,妙不可言。若有温热的牛奶,或是有预约好的粥饭,那就着实更愉快了,一个上午保你活力满满。懒得开火的,用煎饼卷大葱虾皮,或是随便什么菜都可以,简单一卷送给胃肠君。实在什么可卷的东西也没有,直接空口嚼食煎饼,细细品味那充满阳光味道的小麦香也不错,果腹绝对没问题。年轻人吃饭的时间一再被各种忙碌所挤压,费时费力地做饭总嫌麻烦,煎饼是最可靠的后盾。若是哪天突然发现家里没了煎饼,好像是一下子没了主心骨,着实有点心慌。

       一顿可口的晚餐,是人们对辛苦了一天的自己的犒赏。无论是丰盛的大餐,还是家常小炒,丰简由己,煎饼永远是赣榆人晚餐桌上的主角。不论鸡鸭鱼肉、海鲜撸串、时鲜蔬菜,皆可与之相配。因此,每到傍晚时分,曾经大街小巷、市场商店的吆喝声里,最多的就是煎饼。几十年来,食物品种一再更新发展,也仍然撼动不了赣榆人以煎饼为主食的地位。

       从秋的背影望向夏的额头,从一粒种子到一把沉甸甸的麦穗,从一捧饱满的麦粒到一个焦香的煎饼,期间的辗转变幻汇集了前人生存的智慧,凝结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进入寻常家庭的煎饼,也能分出个三六九等。手艺好的煎饼,是火焰与麦子稳稳的恋爱,不急不促恰到好处,既薄如宣纸,又充满张力,既有麦子的香酥棉软,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好吃的煎饼摊前一般都会排起长队,有的干脆一早就被预约一空。手艺差的煎饼是麦糊与火苗的相煎太急,不是麦糊过厚,就是火力过猛;不是差把劲,就是缺把火,结果出来是厚薄不均的青白皮,再隔日竟如撕扯不动的老牛皮。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做起来越能考验人的技术水平。煎饼的做法极为简单,但想烙出有技术含量的煎饼还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方能熟稔。就像用毛笔写字,人人都可以画上几笔,动作看似简单易学,但写出来的字好赖美丑却不一而同。从理论到实践,从涂鸦到出好的作品,期间还要经过漫长的锤炼才可能小有所成。像是面糊跟鏊子轻轻一吻便成就了煎饼,但这轻轻一吻却隔着千万次的手起板落。

       小时候经常围在邻居家的鏊子前,看烙煎饼的阿姨右手拿着长板子在鏊子上娴熟地翻转游走,最后如蜻蜓点水一般轻松一收。火候一到,把煎饼轻轻揭起鏊子后,顺手一扬摞成一堆,左手还时不时往灶下填续柴草。看炉火纯青的烙煎饼技术,有若观摩一场武林高手剑鞘起收的表演。简单的食材通过简单的加工,散发出面粉原始的香气,新出锅的煎饼有种高级感的薄脆焦香,简直可媲美今天入口即化的儿童虾片,好吃到停不下来。

       前年,我突然怀念新出鏊的煎饼,一时兴起,买了个烧电的鏊子和一堆工具及面粉,想象着每天自给自足地摊各式各样的煎饼。待有模有样地尝试了一番后,遗憾的是,虽然用掉半袋面粉,却摊出了一堆不成型的半生不熟的面坨,没搞出一个像样的煎饼,之前的雄心壮志瞬间垮塌。默默地把全部家当拿到老妈那里,据说她老人家从前好像还烙过煎饼,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于是娘俩忙活了半天,老妈一会说火候没调好,一会说可能鏊子缺油了要擦擦,一会又说面糊干了要再加点水,一会又说半圆板不好用,还是改用长的板子,后来长的圆的一起上阵。总之,这个鏊子跟这盆面糊都没有她年轻时听话。折腾了一袋面,搞出了几个比作文本还厚的大饼子,好不容易经过一再碾压火炕,终于算是烙熟了,一家人草草地趁热吃下。一大堆工具从此被嫌弃地丢到角落里落满尘埃,后来每天还是一如既往地老老实实去买几个。

       人类的智慧不断推陈出新,从食材、食物到制作食物的工具都开启了智慧模式。如今的煎饼种类更加繁多,制作煎饼的鏊子也是各式各样。从老式的一人一个鏊子,到烧煤的一个人操控几台鏊子的;从人工的可旋转的,到半人工插电的;从手工到全机械的煎饼;小小的煎饼不断见证着文明的脚步。但无论机器煎饼如何发展,本地人记忆里的手工煎饼味道还是久久的念念不忘。

       食物的记忆可能会伴随一生,那也许就是游子想念的家乡味道。赣榆人无论去哪里,临行前都会带上家乡的手工煎饼。无论是外地求学打工,还是近郊远游,无论你有没有饭吃,哪怕你有五星级宾馆的接待,临行前必备三大件,煎饼、虾皮、咸鸭蛋。如果只能带一种食物,那也只能是煎饼。在外无论吃什么饭,用不上一天,没咀嚼到煎饼的味道,就感觉肚子不那么扎实可靠,有了煎饼在身边总觉得踏实有安全感。

       一张小小的煎饼秉承了赣榆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既可甜又可咸,万物皆可卷。除了可以卷大葱,卷鸡蛋,年少时总吃不饱的我还曾尝试过卷桃酥,卷肉圆,卷油煎饺,卷蛋炒饭,甚至卷晕荤油撒白糖,卷一切能卷进去的东西,如今想起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大学期间,每逢周末,我们宿舍几个家住附近的赣榆人轮流回家。回家的那位必然挨家挨户到各自家里走一趟,收集各家准备好的煎饼,夹带着咸菜、萝卜干或者虾酱、馓子等大包小包带回学校,基本可以够我们省去一个星期的饭钱。有时候只有煎饼,没准备别的也没问题,要是连一份素菜也舍不得打,那就来碗免费的菜汤,就着吃个煎饼也是一顿能填饱肚子的饭。

       日子如折叠刚出炉的煎饼,一页一页匆匆翻过。一代又一代的赣榆人吃下了不知多少页或粗或精的煎饼,艰难岁月里留下了多少关于煎饼的故事,攒下了多少关于煎饼的记忆,才养成了宽厚的咬肌,健硕的体魄,博大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性格。薄薄的煎饼从诞生之日起就藏着赣榆人的勤俭持家,裹着普通人生的酸甜苦辣,卷着一代代人的苦乐年华,见证着一方水土的春秋冬夏。

       王冬梅,笔名在水之湄,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赣榆区作家协会理事,现任赣榆区行政审批局四级主任科员。散文在《当代文学选粹》《连云港日报》《赣榆文艺》等报刊发表。

主办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作家协会  邮箱:gyxzjxh@163.com

苏ICP备13051016号  法律顾问:张加瑾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