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乡间歌者
当我手捧赣榆厉庄中学韦庆英老师的诗集《掌纹》,初次翻阅,脑中不经意涌出郭敬明作品中的一句话: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
我想,这也是我对韦庆英老师及其诗歌的认识与感受。在这个喧闹嘈杂、野草疯长的时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能够欣然忘我、屏心静气地躲藏在时间的角落,用诗歌来铭刻自己生命“掌纹”的人,是少之又少了,从这个角度说,韦庆英老师是值得我钦佩、学习与景仰的。
翻阅《掌纹》,韦庆英的诗融情入景,融景入情,她善于从寻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捕捉并表现充满诗意的瞬间。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其对于爱情、友情、岁月的感悟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顿悟,无不信手拈来,欣然成诗。
该诗集共分9个小辑,依次是“等待、岁月、村居、中毒、友情、蝶殇、云朵、追忆、回答”,每个小辑的开头,都辅以诗歌或断句的形式作以注解,或简明扼要地总结引领,或画龙点睛地囊括主题,或穿针引线地升华意象与情感。整篇下来,更像是时光记忆留下的斑驳的“掌纹”,篇篇散溢着诗意的写真,现实的观照,情感的呢喃……循着这条记忆的纹络,我们也能够体味并揣摩到韦庆英老师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
当今,诗歌日渐“悲凉”,绝对不能简单地怪罪物质社会的冲击和网络媒体的廉价哄抬。其实,越来越多的所谓诗人已经陷入偏执、狂躁和虚无自得的沼泽而不知所云,一些看似深奥晦涩或大白话的诗句不过是些许人炫技、哗众、梦呓和呻吟的道具。林立丛生的帮派和大大小小的山头沦落为诗人们相互吹捧和集体狂欢的合力。无序而喧嚣的诗歌“作坊”,被越来越严重的“歇斯底里”所控制。但通读完韦庆英老师的诗集,我惊讶地发现这位低沉的乡村情感歌者,已超越了浮躁和虚无,她始终宠辱不惊地怀揣着一颗虔诚而感恩的心,撬动时光的井盖,为我们挖掘和打捞出一个语言神奇、意象奇绝的诗意珍藏,让我为之感叹、感动与感谢!
出彩的爱情篇章
细品这本散发着浓郁情感的诗集,相较而言,爱情诗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也是该书最为出彩的篇章,其中“等待、岁月、中毒、蝶殇、云朵、追忆”六个小辑均可划归此列,之所以分辑细致,本人揣测或许是爱情不同阶段的不同感悟与表达,记录了成长时期的不同情感路程。但同样的“爱情”主题,在韦庆英老师的笔端,却开启天眼,她将诗歌的触觉伸向历史的深处,随心跳跃,婀娜多姿,变化万千,意象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异彩纷呈。
期间,我们自不难发现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沉甸甸的历史积淀,感觉其阅读涉猎广博芜杂,并被其大胆地汲取创新。在汲取唐诗宋词元曲方面,她较好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精髓,恰到好处地运用铺排、渲染、烘托、比兴、思辨、化动为静、虚实结合、意象组合等艺术手法,有机地与现代诗的表现方式加以融和与嫁接。这从她的《有一天,我饮马长安》、《此恨绵绵》、《梨花落》等篇什均可一窥。尤其《梨花落》一诗,其情感和物象,想象与甜美、记忆与温暖,思辨与哲理,心绪与自语,互相交织,欲说还休,展现了令人心悸的美。第一节“知道。结果已经在枝上”这是现实的写照;第二节“思念。原是挽也挽不住的轻”,这是疼痛的妥协;第三节“网一些记忆,温暖如水的夜”,这是回溯与咀嚼;第四节“凝成一粒沉默”,这是决绝中的疗伤。而结尾“我试着临摹/叙述,或者歌唱/啊,都不能终不能如愿!/只好等,有一日放在你手心/也许,也只是只能是/梨花飘落一样的,轻”,则以动寓静,以静托动,虚实结合,层层渲染,使之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奇效,使得梨花落,梨花落,花落虽轻,却有着刀剑锋利的切割之疼,以及万斤巨石的重压之势!
同样,在这一辑中,另一首点明主题的《中毒》之诗,也写得灵性十足,她以电脑的软、硬件作譬喻类比,来写爱情中的纠结与苦痛,读后,令人在心领神会的无奈情感里,忍不住挤出一丝苦涩的笑,进而在爱情的桎梏中自求解脱之道。
而她的《短章·玉兰》则干脆以元曲的形式进行白描式的抒情:早春又遇轻寒,薄暮枝上玉兰,愁惨。一曲清歌两袖风,故人潇湘正流连。唯其无言,默默无言,转向楼中弄管弦。以借景、借物、借事三层叠进的抒情方式直接抒写,展现了其较高的古典文学素养和功力。再看《蝶殇》,此首系作者观电影《霸王别姬》感慨之作,她则灵巧地以八幕短剧的形式加以表现,戏文与情节相映,诗歌与唱腔交融,字字珠玑,蒙太奇般的镜像切换,其灵活的诗歌表现形式与手法令人拍手叫绝!
燃烧的精神世界
古人云“诗言志”,蕴于心为志,发于言为诗。自然,对于大多数诗人而言,“乡土表达”是诗人的一个主流或基本底盘。对韦庆英而言,故乡情结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她在“村居”一辑中,分别写了“柳、母亲、大海、乡村、河滩”等篇什,用朴实的乡情与淳厚的亲情热烈交接,形成自己的地域坐标。在书中,诗人的视线亲切地萦绕着家乡,记述“我向往的大海”、“骨瘦如柴的河滩”等,读之感觉就像一本细致的海州湾自然风光与人情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悲悯而温暖:“我坐在骨瘦如柴的河滩上/渐渐长成赤子一枚/河风清冽,肺泡澄澈/抚摸着新冲积的粗粝/心里,生出别样的疼。”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诗人对细小而实在的“本地”凝望与绵绵乡愁……
另外,读韦庆英老师诗集,笔者感觉她或多或少还受到诸多宗教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扉页《掌纹》的诗语里以及诗集中的个别篇什里,甚而后记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圣经及佛教的语迹。不知是受其时所读之书的“熏陶”,还是一个人在自我思想信仰形成过程中的跳跃式的捡拾,抑或如史铁生先生所言的那种“昼信基督夜信佛”的悲悯情怀。
总而言之,韦庆英老师的诗是有深度的,她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诗歌的深度与诗人的深度,其实就是解剖人类精神苦难的过程,以及诗人个体对苦难的敏感及情感发掘。正是在历史悲苦的沉醉中,在理性的沉思和思想的浩茫中,诗人才能创作出最有动感的诗篇。也正因如此,韦庆英老师对于诗歌的热爱至诚至真,从她借鉴了仓央嘉措情诗语式的《顿悟》一诗中也可看出:那一刻,我按得住伤痛却按不住想你/强忍的泪水让我懂得诗歌的意义/寂寞是这世上是完善良的孤单/而诗歌,是孤单堆砌的山啊连着山……
“外界嘈杂,心需要安放。”简而言之,对于一个诗意生活的人来说,诗歌就是一剂安妥灵魂的良药。正如一位作家所言:“精神的本质在于燃烧,所以精神开辟了道路,照亮了道路,并且上了路。”
读罢韦庆英的这部诗集,很为她这种燃烧的精神所触动,倏忽间想起她的老本家、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心如沧海与人和,诗似冰壶见底清”的诗句。不由地慨叹,诗如其人,其人如诗。虽与其交往时是较短,但感觉她为人特别正直,为事特别真诚,为理特别追求,既没有寻常文人的刁钻古怪和所谓的那种“酸腐气”,也没有个别诗人那种虚荣跋扈的自大与自满,在学生眼里,她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老师;在我们文友眼里,她就是邻家的大姐。只有在时光的掌纹里,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她才显露出一个诗人的睿智、豁达,对生命、现实的敏锐与超脱。
在此,我祝愿她在今后诗歌的道路上继续展翅高飞,以让我在多舛的命运中,可以躲在某个时间的角落,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
韦庆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连云港市诗歌学会、散文学会理事,赣榆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诗作《掌纹》为其第一部个人专集。现为赣榆第一中学校刊《和安》主编。
主办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作家协会 邮箱:gyxzjxh@163.com
苏ICP备13051016号 法律顾问:张加瑾 律师